自由贸易对所有人都好么?-ag旗舰厅官方网站

自由贸易对所有人都好么?-ag旗舰厅官方网站

自由贸易对所有人都好么?


这一年里,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新闻就没停过。
起因我们也都知道,特朗普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太大,占了美国的便宜,所以就启用了关税这个武器。
结果,无论是国际媒体还是学者,都一致谴责特朗普。
因为按照经济学常识,贸易保护主义显然对双方都不利。特朗普犯的是低级错误。
特朗普当然不懂经济学,但是,我要告诉你,一开始对中美贸易表示怀疑的却是经济学家,他们的研究声称,
跟中国的贸易影响了美国的就业,而且这些研究发表在顶级的经济学期刊。
我还要告诉你,原来一直支持自由贸易的经济学家,比如保罗·克鲁格曼,最近的观点也有改变,他也在反思自由贸易。
这就奇怪了:经济学家不是一直都力挺自由贸易吗?
1.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都好
你学过的经济学会告诉你,自由贸易是好的。当然没错。
可问题是,自由贸易到底对谁好?这才是很多人搞不明白的问题。
自由贸易对谁都好么?早期的经济学的确是这么认为的。为了说明这个观点,大家提出了许多理论。
最早是绝对优势理论。人们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,然后互相交换产品,结果是每人都能受益。
古代男耕女织,说的就是这个逻辑。大家分工合作,最后都能受益。
问题是,假设有两个国家,一个强,一个弱。强国做什么都比弱国好,那这时候还要不要坚持自由贸易呢?
你肯定知道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叫大卫·李嘉图,他的观点是:依然要自由贸易。
为什么?因为弱国虽然哪哪都比不上强国,但具体到不同的领域,差距是不一样的。
弱国可以选择和强国差距最小的那个领域,专注于这方面的生产,然后再用贸易的方式跟强国合作。
这样算下来,自由贸易对两个国家来说,依然是有利的。
这就是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。只要两个国家有区别,那自由贸易一定是有利的。
那我们再较真儿一下。如果两个国家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,都差不多,谈不上比较优势。这时候还有必要贸易吗?
经济学家的回答是,依然要贸易。为啥呢?因为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。
哪怕针对单个产品,需求也有差异。比如汽车。美国车和日本车的特点不同,对应的消费群体也不同。
这样,各自为不同消费者生产不同的汽车,就可以获得一个比国内更大的市场,
市场更大了,产量就更大,成本就能降下来,经济学把这叫做规模效应。
刚刚说的三个理论,绝对优势理论、比较优势理论、规模效应,基本上涵盖了我们能想到的所有情况。
换句话说,按照传统经济学理论,自由贸易对所有国家都有好处。因为不管什么情况下,贸易都是互利互惠的。
2.国家考虑的不是贸易本身
那有没有人反对自由贸易呢?当然也有。反对自由贸易的人又是怎么想的呢?我们先讲一种站在国内企业的角度反对自由贸易的观点。
这个观点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。英国的亚当·斯密力挺自由贸易,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却旗帜鲜明地反对自由贸易。
李斯特的理由是,自由贸易表面上看好,但如果两个国家经济实力差距太大,那结果就会是一种死循环。
弱国会始终生产一些低级的产品,生产力永远得不到提高。
所以自由贸易其实是英国这样的强国压制弱国发展的工具。
李斯特说,强国对待弱国的办法,就是自己先上了楼,然后再把上楼的楼梯撤掉。你看,要是照李斯特的说法,强国多坏啊。
那怎么办?李斯特建议,国家应该先保护国内的弱小产业,等它们发展到足够强大时,再参与所谓的自由贸易。
这个理论似乎有道理,于是一些国家就采用了这个政策,但实际效果却不好。
为什么呢?因为政府虽然想给弱小产业争取时间,但这些产业中的企业看到的却是垄断的机会。没有国外产品的竞争,躺着就能把钱赚到,那我何苦努力呢?
结果就是保护了多年的企业,生产率反而越来越低。
相反,那些直面国际竞争的企业,虽然初期会受到冲击,但残酷的竞争也能让它们更快进步。
中国的汽车行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。当时开放市场的时候,国内汽车行业非常担心引进外资会冲击本土汽车厂商,甚至会把所有汽车厂商消灭掉,让中国汽车市场沦为外国汽车企业的殖民地。
结果呢?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国产汽车崛起的态势越来越明朗。如果你不是特别清楚,我举个例子。
2016年,国内销量最多的suv是长城的哈弗h6。它不是合资车,更不是外资车。
中国汽车产业的崛起证明了竞争的力量。所以说,保护本国企业发展不是一个立得住的理由。
但是别着急,事情没有完。你要是站在国内企业的角度去反对自由贸易,
那你可能保护的是一小部分利益集团,而买单的是广大的消费者。可是,你有没有想过,
要是不站在企业的角度,而是站在一个普通民众的角度去看呢?
这就会让事情麻烦很多,因为这就从做蛋糕,变成了分蛋糕。
也就是说,我们就得考虑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。
自由贸易对每个国家都有利,但对国家有利的事情,并不等于对国家内的每个人都有利。
自由贸易让国家得到好处的同时,也会在国内分出赢家和输家。
还是拿中美贸易摩擦来举例子。很多产品在中国生产的成本要远低于美国,最典型的就是纺织服装类产品。
对于美国来说,既然从中国买更便宜,那就不要自己生产。这样一来,美国消费者就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这些产品。
有篇学术论文专门测算了一下,结论大概是:由于中国加入wto,从2000年到2006年间,美国每年的cpi都要降低1%左右。
要知道,这个时期美国的cpi上涨,平均也只有每年3%。这就相当于中国产品把美国的物价增速压低了25%。
消费者自然是得到了好处,但那些生产同类产品的美国企业就受到了影响,它们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。
企业裁员降薪,有的甚至直接倒闭。这就意味着有人失去了原来的工作条件和机会,他们成了自由贸易的输家。
刚才咱们提到的那位克鲁格曼教授,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,始终坚持自由贸易有百利而无一害。
他认为自由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不大,真正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,是技术进步替代了简单劳动力,而不是自由贸易。
但是,2008年克鲁格曼改口了,说他之前的研究严重低估了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。
直觉告诉他,自由贸易对美国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值得重视。
好,明白了这些道理,你又要穿上船长的鞋子,试着从船长的角度,考虑该如何应对了。
假如有一件事情,你知道对大多数人都有好处,但对一部分人会带来损失。
你会怎么办?一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,让那些得到好处的人,去补贴受到损失的人呗。
但是,这在现实中是可行的方案吗?这样做,你可能同时得罪了得到好处的人,和受到损失的人。
得到好处的人觉得你拿走了他们应得的东西,受到损失的人觉得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。
那船长会怎么办?他会去想,只有放弃,才能坚守。这又是什么意思呢?
假如你是一个指挥官,你的任务是打赢一场战争。你会想,那我最好的做法就是守住每一寸阵地吗?
不会的,你很可能会准备好了,放弃一部分外围的工事,增加防守核心阵地的力量,甚至,你可能会采取更加灵活的做法,以退为进,或是以攻为守。
那你再想,指挥官在决定是进还是退的时候,他的决策依据是什么?
他考虑的不是阵地本身,而是自己的有生力量。
同样的思路,当一个国家在考虑贸易问题的时候,它考虑的不是贸易本身,而是自己的经济实力,
这个经济实力包括了企业的竞争力、社会的稳定性、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度。
所以,你会看到,国家的政策会更灵活,它有时候会用开放国内市场的做法,缓解来自国外的压力;
有时候会关闭国内市场,保护自己的企业和劳动者;有时候会针锋相对,提出反击的策略;
有时候又会声东击西,通过合纵连横的方法巩固自己的联盟。
网站地图